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机遇和挑战并存,守好“三农”基本盘、推动乡村振兴至关重要、不容有失。2020年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年,也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年。三春历过,试问脱贫攻坚战收官了吗?答案是结束了,但扶贫工作不会停止,脱贫攻坚战解决的是绝对贫困问题,后续将转换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艰巨的问题,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同志们日日夜夜坚守岗位,扎根群众不断地探索脱贫致富的有效方法。
我来自福建省泉州市的一个具有“中国水暖(阀门)基地镇”“国家级生态乡镇”“福建省卫生乡镇”“福建省绿色乡镇”“福建省‘文明乡镇’”“福建省乡村振兴特色镇”“福建‘摄影目的地’”七大称号的B类乡镇-英都镇。古称“翁山”,淙淙流淌的英溪水,与散落在两侧的万亩良田擦肩而过,在漫长的岁月里,哺育着英都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屋舍俨然,古厝朝田,麻糍的糯米香,在寻常人家中弥漫。
英都镇,在历史的长河中奔流不息,在大自然的“天灾”和先烈的血泊中涅槃重生。始建于隋朝,隋末江西九江人陈承功以山取名,称当地乡闾为“英乡”,溪为“英溪”。唐宋以后,乡人又将属翁山(英山)以内的乡里改称为“英内”。元代“英内”编为二十七都,遂又称“英都”。其有着浓郁的红色文化、客家文化、非遗文化、生态文化,素有中国九大灯会之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英都拔拔灯”,有以英都革命烈士纪念碑、霞溪党建文化公园、南安英都洪氏家庙等为代表的红色景点。
图1非物质文化遗产-“英都拔拔灯”
很多来自大城市的人,对于脱贫攻坚这四个字的理解可能只是浮于表面,若究其根本,却始终体会不到这是一个复杂、艰巨、长期的任务,也不能切身感受到打赢脱贫攻坚战带来的改变与重要意义,所以我想通过我的见闻与感受与大家谈谈脱贫攻坚。
说到脱贫攻坚,大家可能第一联想到的是某博主播播间小黄车中上架的助农产品,亦或者是超市货架上带着产业扶贫标签的产品,再或者是中国-东盟跨境电商主播大赛中的家乡好物推荐官等等。而我更多联想到的是国家综合各地的发展情况制定相关的扶贫政策,落地实行所给当地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
我上小学的时候,那会还是2010年左右,总会看到一个半痴半傻的老爷爷单肩背着一袋塑料瓶步履蹒跚地在垃圾车旁翻找,岁月的痕迹布满他的脸庞,年迈的身形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那样的渺小。大家都把他当成普通捡垃圾的孤独老人,后来才知道他一生未婚,但抚养过一个孩子,每天依靠捡瓶子、收废纸板补贴基本的生活,没见过他的孩子,也不知道他的孩子具体年龄,只见过他每天都在垃圾堆里寻找着什么,穿着不配套的拖鞋、衣裤,单薄的衣物总是破破烂烂地挂在身上,春夏秋冬总是如此。也许,他们吃的食物大抵也是垃圾堆里找的吧。那会儿的我看到他的遭遇,深感同情,可那时的我却什么都做不了。后来,社区的志愿者们隔一段时间便发起帮扶号召,他很感激,也很惶恐...
奏响英都脱贫曲-教育小康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幼时父母常提起关于南安市第三中学的故事,关于这个地方,他们的描述是这样的:窗外的凛风吹打着窗扇,天刚蒙蒙亮,本村、邻村的学生匆匆喝了一碗白粥,家庭条件好的还有肉松搭配,饭后便窸窸窣窣迎着寒风去学校。那个时候没有热水器,没有自来水,每年冬天的脸颊上总是红扑扑地起干皮,依靠汤婆子暖手暖脚的日子历历在目。
而如今的三中,在中共南安市委、南安市人民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新形势下,坚持“以人为本、以德树人、以质立校”的办学理念,不仅建筑物新增了校园西区、南广艺术馆、教师宿舍楼,充足地供应热水和营养餐,教学条件也逐年改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英都镇政府计划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与乡村扶贫振兴进行有机融合,利用本土农作物资源,打造“学生营养餐+菜篮子工程+乡村扶贫振兴”三键合一建设,让“小餐桌”成为推动乡村扶贫振兴“大转盘”的不竭动力。在教育小康与经济小康的优良结合下,这片浸润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土地正不断地向外迸发自身的生机,孕育沃土,抽枝向上。为英都镇贫困家庭的孩子“播”一粒希望之种,以势不可挡之状,迎难直上破土而出,赓续吾辈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筑牢信仰之基,在每个时期努力学习,不仅为走出英都;更是为了让“翁山”屹立于祖国之林!
奏响英都脱贫曲-交通小康
“要想富,先修路”,2018年4月13日研究通过三纵专线(翔安机场路)继续向北延伸,加强翔安机场对内陆辐射能力的高速公路方案研究,提出从厦门市翔安区古宅附近,经南安东田镇、英都镇,实现“东田互通”和“英都互通”,加强与厦门市交通主干线的联系。打开“福”门的英都,社会经济发展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提速”。2020年泉州打开“跨海高铁+跨江大桥+快速道+高速”全方位转型升级,“泉州兴”再度成为热点,古有海上丝绸之路之称,现有公铁衔接型综合客运枢纽之称,种种打通经济发展路径的方式,也为高质量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英都镇着力加大农村基础道路建设,保障农民务农出行安全,为脱贫攻坚扫清交通障碍,解决农村路窄难行的困难。2021年以来,英都镇累计投入交通项目资金5324万元,实施“白改黑”项目、大岭公路建设共14余公里。全镇15个行政村公路硬化实现村村通、组组通,村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为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提质增效搭上了“泉州兴”的快车道。
图2大岭公路改建简志
奏响英都脱贫曲-经济小康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强大号召,英都镇各村的领导班子通过调查取证研究构建了一套有效的政策体系,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开发新的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打造本土消防、阀门品牌稳步推进就业扶贫。逐步凝聚全民力量,合力激发人民群众内生动力。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一环,由“尊绿”向“添绿”“活绿”上下文章,以“点绿成金”之神笔,擘画青山如黛、绿水盈盈的新英都。“经济+生态”一手抓,英都镇的森林覆盖率由42.8%提升至52.7%,形成了“靠山吃山”的经济特征。
从“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到“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自然哲学,再到“兼乎万物,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哲理字字珠玑,而英都镇恰恰将生态文明建设与脱贫攻坚做到同步推进,通过发展林果经济、林业经济、花卉经济,发放生态保护岗位补贴等方式,实现从“开山经济”到“看山经济”的理念转变和“林场人”补贴真实到位两不耽误。
图3:英都镇违法图斑占用林地整改前样貌
红日初升,其道正光,迈入二十一世纪中国正进入新时代;当今之世,与之共长,我正是新时代的新青年,新时代的蓬勃迸奔流,虽为水,意坚投入灼灼理想铸就盛世华章;冉冉朝阳,吾辈自强,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肩负着党和人民的希望与寄托,亦将赓续红色血脉,真正做到我从大山走来,最后也将反哺大山!(网文作品-商学院洪晓雯)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